长城网:专家探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模式
2016-11-22 16:44:24 来源:
A- A+

  中新网济南11月13日(马菊花)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公众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在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中,如何让文化的步伐跟上经济的脚步?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多方位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建设?11月12日,多位专家学者汇聚山东社科论坛,共同探讨“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等“四化”是专家学者一致认同的观点。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互联网+模式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则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历史经验证明,互联网思维催生了更多的服务,改变生活方式“+人+无限”,这是互联网在各种领域的拉升拓展。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毕绪龙首先指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互联网思维。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经济研究》杂志副主编陈娴颖肯定了毕绪龙的观点。她向与会专家学者分享自己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她对比了国内外数字文化的公共文化建设状况,提出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文化体系的概念模型,从而预测未来互联网+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前景。她以世界数字图书馆为例,认为未来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共享如同手机App,具有推送功能。这种方式是源于互联网思维下的公共文化建设实践活动。?

  山东大学教授高迎刚则提出了新的观点,也即“政府+互联网+”的融合模式。他提出互联网+的意义不在于带给大众不同的生活模式,而是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一种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公共文化传播方式应运而生。公共文化最主要的特性是公共性,他认为政府为互联网+模式下的公共服务提供平台,政府的意义在于发挥一种支撑作用。这种支撑作用一旦得到有效发挥,可能催生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诞生。?

  除了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的新模式,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孙丽君从概念上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阐释。经过一系列论证,她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公益的供给系统,一种共享机制。基于此种理解,她认为互联网思维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它的传播性,能够扩大信息传播的方式,能够促使大众公平地享受公共文化。她同时指出,互联网思维的差异化尊重大众的自由选择权,这必然会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差异需求。????

  毕绪龙还指出,就目前来看,公共文化设施设备远远滞后于社会的文化场馆服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对象由原来的60、70群体增加到90后,甚至00后,后者文化消费的时尚化已成为常态,公共服务体系面临更新换代的挑战。当前,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模式则尤为重要。(完)

  

 

 

【责任编辑:张鹏宇】

指导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长城新媒体集团

冀ICP备10001396号-1    石公网安备13010002060015号